根据北京市财政局近日发布的数据,去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完成1233.68亿元,比2010年缩水约三成。该市财政局对今年的土地市场形势依然不乐观,预计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00亿元,降幅或与去年相仿。
无独有偶,上海市财政局近日也下调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预算至1250亿元,仅为2011年实际土地出让收入的83.8%。
有分析人士称,土地收入不断下降,将给地方财政和债务平台带来较大的压力,如果楼市调控维持现有态势,土地财政的缩水无疑将倒逼地方政府转型,地方经济发展也亟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。
土地收入锐减的北京样本
关于北京市的土地出让收入,官方与民间有着不同的版本。按北京市财政局的统计,2011年北京本市实际土地供应总量为5970公顷,实现土地出让收入为1233.68亿元。
而民间机构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公开数据计算得出,去年北京土地公开市场合计出让土地249块,总土地出让金为1055.14亿元。相比之下,官方数据要比民间机构多出近200亿元。
两者之间的差距何在?据北京市国土局一名官员透露,除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之外,北京还有不少地块通过划拨、协议等方式出让,这部分土地的交易情况并未公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算上这部分土地交易,去年北京也未能完成当年的土地供应计划,与年初制定的6500公顷计划相比,完成率为92%,这也是北京市最近3年来首次没有完成供地计划。
北京市的土地收入受此影响。与2010年超过16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相比,去年的收入缩水近三成。
在楼市调控的巨大压力下,官方对今年的土地收入预期同样不乐观。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预计,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仅为900亿元,若真的仅有这一水平,同样将创下近年来的最低。
今年1月,北京市“两会”上传出楼市调控政策继续从紧的消息。除继续坚持“稳中有降”的房价控制目标外,对于外地人购房门槛从“连续5年社保和纳税证明改为3年”的说法,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“这没有可能”。
这或许也意味着,今年北京市的土地市场恐难实现真正复苏。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:今年1月,北京成交20宗地块,全部为底价成交,成交的平均楼面价仅为1366元/平方米。
开年即如此清淡,如果土地市场继续萎靡不振,将如何影响北京的地方财政?一位匿名分析人士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除大量的财政支出要缩减之外,巨额的土地储备开发贷款恐怕也将难以按时还清。
摆脱依赖可学深圳路径?
除北京外,上海也下调了今年的土地收入预算,为1250亿元。除了这两地,不少其他地方政府也暗自下调了土地收入预算。
事实上,经过一年的严厉调控,2011年各地的土地出让收入已普遍缩水。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,2011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9052.3亿元,同比减少11%。其中住宅类用地12666.8亿元,同比减少23%。
进入新年,土地市场仍然未能从“冬季”中复苏。上述机构的数据还显示,今年1月,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和住宅用地成交量较去年同期跌幅均超过50%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可想而知。
但上述分析人士认为,对于严重依赖“土地财政”的地方政府来说,这恰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。“吃惯了‘土地饭’,也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啃啃实体经济了。”该人士表示,过度依赖土地财政,不仅不利于当地实业的发展,造成产业发展失衡,还容易导致征地、拆迁中的各种纠纷,加剧社会矛盾。因此,按照中央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”的要求,地方政府应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。
这并非没有先例。作为“土地财政”发源地的深圳,去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,而当年深圳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尚不足200亿元,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到1/20。由于深圳区域面积较小,在“无地可卖”的情况下,深圳被迫发展以高新技术和贸易为主的实体产业,促成了经济的转型。
“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,早晚都要走深圳的道路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