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经历质量的考验。有消息称,全国多地保障房频现质量问题,部分甚至被推倒重建。诸如墙体开裂、楼板漏水是常见毛病,更有无良者使用“瘦身钢筋”,给保障房未来的使用留下隐患。出问题的保障房,已经给用户造成了相当的困扰。
其实,保障房的质量问题不是一个新现象。近一两年来,相关案例一直在被不断曝光,只不过到了现在,保障房质量问题的暴露更有集中化的趋势。无疑,这一问题,值得予以更多的重视。
保障性住房乃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、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,包含了廉租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。推动保障房的建设,是过去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之一。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,保障房的建设成效关乎整个楼市调控的未来,也是解决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”的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必要路径。
应当说,推动建设保障房,中央的决心是很大的,也在资金提供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。2011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、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,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房则达700万套以上,实际在建工程量至少1700多万套,整个“十二五”期间计划建设3600万套。总体来说,工程量可谓是相当浩大。
相对于商品性住房,保障房带有政府试图保障相对弱势人群住房权利之意,但这并不意味着,保障房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。很遗憾,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接连被曝质量缺陷和配套难到位的情况。在指标压力和资金局限下,一些开发商在质量上大打折扣,压缩建设成本,有时甚至偷工减料,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房的使用留下隐患。有人甚至戏称,保障房正在沦落到“低保障”的状态中。
众所周知,保障房的建设,资金一直是个大难题。保障房资金的主要来源,为中央财政资金的划拨及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,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投入。但中央划拨资金终究有限,而许多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原本就显沉重,且动力并不充足。建设资金拮据,对于保障房建设来说,确实是个难题。但是,资金的困境非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一些房子质量太差,导致最后被推倒重建,造成新的浪费,这不是在雪上加霜吗?
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保障房工程质量问题,社会关注、民众关心。要想确保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,就必须落实保障房质量监管责任,将严格质量管理贯穿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勘察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理和竣工验收全过程。资金再困顿,任务再艰巨,都不能成为质量不过关的借口。资金可以通过多渠道募集,工程进度可以有缓和的余地,但质量问题却是“零容忍”。
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对保障房质量监管提出严格要求,并对保障房建设实行“质量终身责任制”,一旦质量出了问题,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,都要追究其责任。“质量终身责任制”是个硬约束——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要负永久责任,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也要实行责任终身制,并推广施工现场工程质量责任标牌,接受社会监督。
同时,也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,且强化监督检查。目前暴露出来那么多的保障房质量问题,如果不是监管乏力,单是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,又岂会那么容易蒙混过关?有人说,要将保障房的质量与相关官员的“乌纱帽”联系起来,这是有道理的。也就是说,要把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管理纳入对各地督察、约谈和问责范围,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一查到底,依法依规惩处有关责任单位、责任人。
保障房是重大的民生工程,绝不该是劣质工程代名词。但愿目前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,能够让相关单位、相关人等有所警醒、有所反思,并谋求改正。
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